【案圈】包玉刚和他的九龙仓
在长沙步行街的中心地段有着一块又将成为地标式的建筑,不高不矮的围墙上标着九龙仓的LOGO,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八一八 九龙仓背后的故事。
九龙仓原本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的名称,也是香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系的“两翼”。1978年,“船王”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上世纪90年代初,包玉刚辞世,由其二女婿吴光正接管家族业务。九龙仓集团是香港十大地产商之一,总资产上千亿,公司业务包括房地产、传媒、酒店、港口、百货公司等。
此上是百度上所能查到的信息,但是当年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你知道多少呢?
先说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49年随家搬到香港,36岁那年意识到船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于是凑了20万英镑买下了一条28年的烧煤旧船,开始了自己的航运生涯。1976年他建立环球航运集团,1970年与汇丰银行首脑桑达士合作成立“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成立“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到1981年打造了一个有着210条船,2100多万吨的庞大船队,超过了当时美国、苏联国家所属的船队总吨位,居世界之首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航运业整体趋向萧条,包玉刚果断决定把经营重点从海上转向陆地,始于1980年6月19日,历时不到一个星期的九龙仓收购一役,成为船王正式登陆的一次漂亮的收购战。
再讲兵家重地九龙仓
九龙仓于1886年由英国人渣打在香港创立,起初业务只限于货仓经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至1978年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货运港,的众多的深水码头,露天货场和货运仓库。此后九龙仓的业务逐步走向多元化,除收购了海港企业51%的股权外,还收购了天星小轮和电车。1986年改组成立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地产商之一,总资产上千亿,公司业务包括地主,传媒、酒店、港口、百货公司、通讯等,其核心品牌包括海港城、时代广场、马可波罗酒店、有线宽频通讯、九仓新电讯和现代货箱码头等。九龙仓背倚九龙,面朝大海,不仅配置有完善的货运设备,而且有优质地产,是各实力集团垂涎的兵家重地,但是它的东家----怡和洋行的背景却让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九龙仓的发展一直也较为平稳。(怡和于1832年在广州成立,1842年移到香港,做为老牌的英资集团怡和曾一度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确切说来,九龙仓由“置 地”直接控股,算是“怡和”的孙公司,“怡和”、“置地”、“九龙仓”是母子孙三代,都是英资企业。
并购的过程
最初对九龙仓打主意的是李嘉诚,自1978年李就以长江实业的资金不断买入九龙仓的股票,获得了其18%的股权,使得股价由每股10港元涨到30港元,而李及其长江实业掌握的股票几乎与怡和洋行的股数持平,怡和为了后院起火,随即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的股票,以保“金殴无缺”但经济状况不佳的怡和,现金储务也不足以增购股票到绝对安全的水平,只好打出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山-----汇丰银行。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而与此同时长江实业的主席李嘉诚还策划着收购香港主要英资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如果再公开收购九龙仓的话,不但会对上另一英资巨头怡和,还会面临汇丰的挑战,因此向来讲究“和气”的李显然不想树敌太多。于是1978年9月下旬李秘密约见包玉刚,向其表示欲转让九龙仓股票的之意。当时包玉刚正处于航运事业的全球危机中,通过九龙仓顺利登陆确实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因此二人一拍即合,作为代价,包玉刚让出手中9000万股“和记的股票”与之交换,就这样成为包玉刚收九龙仓的引渡之举。随后包玉刚继续紧锣密鼓的暗中吸纳九龙仓的股票,一度增持到20%,并对外界表明自己并无意进一步收购进九龙仓,但怡和并没有对包玉刚掉以轻心,1979年11月起,怡和开始布置对包玉刚的防守反击,它一方面安排旗下的置地公司发行新股,购入怡和证券手中的股票,一方面又将其在英国的“重逢物业”出售套现,调现金购入九龙仓股票。而且还将旗下著名物业“金门大厦”出售给佳宁集团,囤积近10亿现金,为进一步争夺股权做准备。
而此时的包玉刚也没闲着,他利用属下一家甚不显眼的“隆丰国际”通过发行新股,发行递延股的方式取得大量现金,趁着九龙仓股价偏低的机会大肆买入。期间汇丰银行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暗中相互,一个认购“隆丰国际”新股,另一个则代销新股。至1980年4月底,“隆丰国际”已经为包玉刚收集了九龙仓2850万股,其所持股份也随之增加到近30%。棋到中盘,包玉刚与怡和纷纷招兵买马,争购大战一触即发。
同年6月20日,在怡和的安排下置地宣布以“两股置地新股加七十五元六解周息十厘的债券”,增购九龙仓3100万股,使置地公司持有的股份由原有的20%增加到49%,置地公司这一增购条件意味着它将以每股100元左右的代价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份,同时怡和在大作广告文章,宣称愿意以高出股票面值10倍的价格收购投民手中的九龙仓股票,消息公布后,股票立刻停牌,怡和的高层以为胜券在握,个个得意。
尽管怡和的条件极具诱惑力,但是包玉刚给出的筹码更为惊心,6.21和22日正逢周六周日休市,22日晚,包玉刚火速召开记者会,宣布出价每股105元现金收购九龙仓,预期收购2000万股,而且只收购周一和周二,购满为止。如果收购成功,包玉刚将抢先获得九龙仓49%的股份,但是其收购代价是21亿港元的现金。这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的香港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然包玉刚敢用这样的条件收购,显然已经掌握了数量可观的现金。
这消息让怡和措手不及,为了进行最后的努力,怡和紧急召开会议筹划反击计划,其实,以怡和的实力,便以每110元的价格反击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两天之内积集如此数量的现金却是件难事,而且先前囤积的10亿现金在前阶段的较量中已经耗费不少,最终只能看着包玉刚的收购计划在市场上产生效应。6月23日股市开盘,无数股民涌向竞购地点,原计划两天之内完成的收购行动,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完成,更有戏剧色彩的时,自知无力回天的怡和在23日上午也率先将九百多万股九龙仓出售给包玉刚,换回近10亿现金。
曾有人认为,在这场战役中包玉刚虽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算是“惨胜”,置地虽失了江山,却借此套现了一批低价股份获得了巨额利润,可说是“笑败”于是说“船王负创取胜,怡和含笑断腕”
后记:
收购完成后九龙仓在包玉刚手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业务范围包括物业,基建,电讯等其它投资,拥有18家附属公司和数十家联营公司,管理着面积超过850万平方英尺的地产,经营仓库面积高达270万平方英尺。随着时间的推移,九龙仓给包玉刚家族带来的财富更是惊人,1992年其投资辐射到内地市场,至1993年底,其资产已达787亿多港元。